杭州华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之路荆棘丛生

编辑:杭州华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8/12/04
日前,在北京举行了2011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之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来自科学仪器研究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嘉宾们就目前科学仪器产业化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享了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据国内权威部门统计,“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与“863”计划共安排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1251项,但攻克关键技术并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课题仅为100多项,其中实现大量推广应用的研发成果还不足30项。一边是大量亟待产业化的科学仪器成果,一边是急需新技术、新成果的科学仪器生产企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种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产业化过程不通畅的现象呢?

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们普遍认为,前期专家的科研过程和后期工程师的产业化过程是两项完全不同的活动。科研更多关注技术的创新,产业化则更关注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另外,科研院所、高校在仪器研发过程中,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控制仪器的性能指标,对于成本和部件配置却很少涉及。但企业更关注的是仪器可商品化的程度,强调的是一个仪器所用到的器件、材料以及加工都应有合理的成本。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刘建国研究员认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文化,是造成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文化理念上的截然不同导致双方往往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障碍。

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如何提高科学仪器产业化的成功率?“同行转让,优势互补”是出席本次论坛嘉宾们一致的意见。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关亚风,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应用理论、新技术和仪器与传感器研究,申请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多项研究成果已经成功产业化。“我总结的经验是,如果把成果转让给专业的分析仪器企业,或者是给一些其他相关的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去做,这样的对接会很容易成功;但如果转给仪器行业外的企业,即使对方有较强的资金支持,由于它的研发团队对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没有任何概念,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做好。”关亚风说。

2010年,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国内声光技术领域资深专家于连生签订了金额500万元的科研成果转让协议。对于这次成功的“牵手”,于连生和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青云都表示,“同行转让,优势互补”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丹东百特在颗粒测量仪器领域做得很成功,在粒度测试方面有相应的技术基础,同时又非常希望扩充自己的产品类型,而于连生正好有这方面的成果需要转让,因此一拍即合。

对于企业如何介入产学研合作,促成成果转化,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钧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初期,企业的工程师就需要介入,和专家一起研究。专家们通常会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有些事情他们并不擅长,比如精加工、画图纸、找加工单位等,而这些对于我们企业的工程师来讲就相对容易多了。另外,工程师早期介入研发,就会考虑到产品后期的生产,从而缩短二次开发的孵化过程。”

对于长期合作的必要性,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的刘建国研究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科技成果的转让绝不单是图纸与资金的交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其在科学仪器行业,一些非常核心的技术并不是在图纸上,而是在人的脑里。所以企业和专家之间经常的、长期的、密切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